醫療業
「公關公司」這名稱很常出現,似乎也很難讓人分辨公司所從事的業務?
說到「公關」這個名稱有相當浮濫的現象,即是目前在求職欄打上公關中可以看到公司名稱相當多樣,甚至連八大行業都喜歡在職稱上用上「公關」這兩個字,公關行銷、活動規劃、企業服務、整合行銷、媒體創意、策略顧問…各種詞跟「公關」的排列組合在所多有,是在一般公司從事公關的工作?還是如同我上面形容是在公關公司內替福委會辦理活動? 公關公司的進到各家官網內容寫的包山包海,從活動-廣告-記者會-展場布置…都做?
因此,請看每間公司的「實績」介紹,才能夠真正了解這家公司究竟是主要做哪方面的業務。
3樓
[+] 1 回應 •
請問建設公司的行政人員需要幫忙「協助案場銷售」或「過戶相關事務」等工作嗎?
「協助案場銷售」及「過戶相關業務」在較大規模的建設公司是屬於業務部/業務助理職責,若於中小型建設公司,行政人員在「協助案場銷售」的相關工作為合約製作,其應屬於他部門協助,「過戶相關事務」則為資料建置並由外勤前往銀行、地政士、公家單位辦理,實際上屬於建案相關文件準備。
3樓
[+] 1 回應 •
請問主管如何設定證券營業員的業績目標?
舉例來說: 今年的目標是:現貨市佔是0.5、期權市佔是(期貨:200口/月、選擇選100口/月)、財管:20萬或30萬/月 現貨市佔率萬分之0.5----假設今日成交量為1000億,你的業績1000萬,市佔率就是萬分之0.5 ;期權是算口數不管買或賣,假設期貨200口/月、選擇選100口/月 ;財管客戶透過財管買基金一個月20萬或30萬不等。 如果以上您每個月都有達到公司給您的目標,總之業績就是暫了60%,重點就是要業績。如果您說每個月都有達到公司給您的目標,那您在下一年的考核就會非常的好,對您的年終獎金也是會有差的喔!
3樓
[+] 1 回應 •
請問AI演算法工程師會有與大數據分析師共同合作的機會嗎? 有沒有什麼案例可以了解此兩種職務之分工與合作?
通常監督式的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需要有大量的數據當作模型訓練與驗證的基礎,因此數據分析師可以根據初步的分析結果給予一些insight或對已知的資料結果進行標註(tagging),並提供這些數據給AI工程師進行模型的訓練與驗證。
3樓
[+] 1 回應 •
侵權相關業務是否主要來自於受害廠商主動上門,尋求專利商標事務所協助? 還是專利商標事務所的業務有什麼方式爭取業務?
專利商標事務所的收益來源,主要是受客戶委託申請專利商標,既有客戶申請了專利商標之後,發現有別人侵害權利,回頭再委託原事務所、而不是另外委託一般事務所或其他專利商標事務所之比例,是很高的。另外,一般專利商標事務所通常都會備有法務部門,若是有侵權訴訟需求的客戶,也會來找專利商標事務所為其處理,少有去找一般的法律事務所。而業務在外接觸客戶的同時,也有相當的機會遇到有侵權訴訟需求的客戶,也能接案回來。因此,專利商標事務所的法務部門,雖然不是最重要的設置,但確實是公司收益不可或缺的一環,相對性的提高了重要的位置。
3樓
[+] 1 回應 •
Q3. 請問您在「產險直效行銷人員」的工作期間,最有趣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有沒有覺得很有成就感的案例可以分享?
那時候覺得很有趣的就是,因為負責電視購物的通路,所以有機會代表公司錄製節目成為廠商代表,從沒想過在電視上也可以賣保險,更沒有想到自己有機會上電視節目,很不習慣的是要錄製節目前的濃妝艷抹,以及製作人和主持人希望我們廠商配合的誇張演出,這和我的個性有很大的落差,但是因為自己是這個通路的負責人,所以也必須硬著頭皮學習如何適應電視圈的生態,所以可以說是一個有趣的學習經驗,當然因為最後的成效很不錯,這方面的業績獲得大幅的成長,這在當時也是令我感到成就感的來源之一~
Q4. 請問您在「產險直效行銷人員」的工作期間,最討厭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有沒有感到挫折的情況可以分享?
直效行銷的內容有一塊是屬於電話行銷保險的部分,而我們PM的角色在於替銀行客戶端規劃資料庫行銷保險的相關活動,一邊處理的是銀行客戶端,另一邊還要負責電話行銷團隊的銷售數字追蹤檢討,每天、每周、每月都需時時刻刻檢討業績數字,若有未達標的部分,則需與電話行銷部門主管開會,共同討論原因及解決方案,以回報客戶績效表現。壓力最大的就是,往往不知道業績一直無法有起色,是否有真正的原因可以探討,並且提出有效的改善計劃,只能蒙著頭想,常想破了頭也找不到可以有效提升業績的方法,這時候除了要面對主管深深催促、耳提面命的斥責聲外,還要面對外部客戶的壓力,此外,對於電話行銷部門同仁的不滿情緒,也要有PM來安撫,所以可以說是蠟燭三頭燒。在想不到答案的時候,找不到解決方案的時候,挫折感就會產生了,因此,耐高壓是這個職位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如此才能夠在這樣子的多方壓力源下,仍然能夠找到自處知道。
Q5. 基於什麼原因,讓您決定離開「產險直效行銷人員」PM 這份職務?
那時候我在產險業已經做滿三年了,在思考著是否應該去壽險業觀摩看看,如果能夠有產險加壽險的經驗,應該能夠更完備我的專業。一開始想要轉換的時候,很擔心自己沒有壽險的背景,應該很難成功轉換,後來的轉換也是因緣際會,由於我在產險這家公司所負責的一個客戶,正是另一家壽險公司主要的客戶之一,再加上客戶經理的工作內容,在保險業大同小異,因此能夠有機會成功的從產險跨足壽險,當時我是非常開心的,而現在回想一路走來,我並非保險本科畢業,卻憑著一股傻勁和單純想要進入這個職場的想法,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也因為有一些相關的經驗才能夠成功地轉換,直到現在已經在保險領域十多年了!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覺得一定要有相關背景及本科系才有機會,重點在於我們有沒有把握每一個可能性,為自己創造有關聯的經驗。
Q6. 請問客戶經理的英文名稱是PM? 是Product Manager的簡寫嗎? 同事間有幾位PM呢? 是以不同的產品線還是不同的客戶來分工呢?
很多產業都有PM這個職位,不同公司對PM授予的權責與任務不盡相同,PM可以是Product manager或是 project manager的縮寫,Product manager主要針對不同商品進行開發或行銷企劃工作,而project manager較不focus在商品的研發,比較著重在行銷企劃執行或者是通路關係管理,因此這樣子的project manager中文名稱也可以稱之為客戶經理。之前任職的產險公司共有三位PM負責不同的通路及客戶,也會開發新的客戶,而不是負責商品的開發。
Q7. 綜觀您的職涯地圖,如果再回到校園,您會強化哪些領域或科目?
我很慶幸自己在學生時期加強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就對我進入職場有很大的幫助,並且能夠順利進入外商公司。雖然沒有第二專長,將很難在眾多求職者中勝出,但是許多能力都是在職場中培養的,並無法在學生時代獲得,如果可以再回到學生時期,我想我會多學習電腦操作技巧、增加產業知識以及企劃和組織能力,有許多同學在學生時期考取許多證照,這當然很值得鼓勵,但是有證照不代表有能力,因此如何在進入職場後,像一塊海綿一樣盡力吸收相關知識,並且培養抗壓及挫折忍受力,另外溝通技巧和企劃簡報能力將會讓你容易勝出,最重要的是必須盡早找到職涯目標並且專注地從目標發展,才能累積自己的實力。現代是一個多工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兩到三個職場專長,並且能夠有效地發揮自己的專長,這樣就能夠在職場上無往不力了。
2樓
[+] 回應 •
請問建築設計師與公司其他部門在工作上有什麼互動?
基本上建築師務所會分作設計組技術組兩大組別,設計組以前端設計為主,重點在建築設計的規畫讓案子能順利簽約,而技術組則偏向後端繪製施工圖及請照圖。這兩大組別的互動會是比較頻繁;比如說技術組在規劃初期會提供法規上的實際經驗讓設計師知道,避開不利申請建築執照或是在施工階段會產生的問題及金錢的浪費狀況。設計師會到設計監造的階段進駐到工地裡,實際面對建築在營造過程中產生的設計誤差或是解決施工錯誤,這時候才會與造單位的工程師進行密切的討論及更改設計等議題。
另外公司會有一個專門跑照的職員,負責與建管單位的窗口溝通協調設計案在送審的過程中,未考慮周詳或是彼此解讀有落差的部分,將承辦人員的意見反饋給設計師配合修正,所以跑照的同事須具備設計能力、法規檢討能力及落實執行送審進度順利的能力,才能清楚的將問題正確的解決。以上是在事務所比較有互動的同事部分。
3樓
[+] 1 回應 •
Q4. 如果繼續擔任主機板的「硬體研發工程師」,後續的職涯地圖與職場風景將是如何?
研發工程師的職涯地圖除了職等會隨著年資與表現晉升之外,後續大致會分為管理職或技術職。個性不喜歡管理的資深工程師通常會負責難度更高的案子,同時擔任資歷較淺的工程師的mentor。適合擔任管理職的資深工程師,可能會擔任team leader,帶領幾位工程師負責複雜度較高的案子。表現好的話,或許有機會擔任研發部門主管。
研發工程師的職場風景,除了多了一些會議之外,基本上與研究生的生活相當類似,大部分的時間多在實驗室裡度過。
Q5. 基於什麼原因,讓您決定跳脫這份職務? 而您的下一份職務是什麼工作?
主機板研發工程師做了兩年後,開始思考未來自己的人生規劃問題。基於下列幾個原因,決定離開這份工作:
1) 職場生活類似大學研究所生活的延伸,後來覺得有些一陳不變。
2) 雖然時常要與不同部門甚至上游廠商開會或meeting,但接觸的人大多是老面孔,人際網路相對封閉。
3) 主機板研發工程師的工作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實際內容只是將上游IC廠商的IC產品整合成一個板子,IC廠大多會提供範例線路。同事們私底下聊天,大多覺得並不需要經過研究所的訓練就可以完成相關工作。
離職後, 一開始並沒有思考接下來要到哪個領域工作。因為當時流行考證照,剛好有空擋就去參加了證券營業員等考試。原本想說去投信或證券公司擔任產業研究員,因緣際會通過了一家創投的面試,成為了創投公司的產業分析師。
Q6. 相較於您的第一份工作,下一份工作有沒有比較符合您的需求?
我擔任主機板研發工程師兩年,後來在創投業八年。第一份工作強調專精,全新產品順利誕生時會很有成就感,但工作環境相對封閉;第二份工作強調廣博與人脈,可以從上而下對創業環境與世界趨勢有通盤的學習與交流,投資有回報時雖然很高興,但畢竟真正成功的還是被投資的創業者,創投只是輔助者或直白的說,就只是配角。兩份工作屬性差異極大,其實也都並不討厭。雖然第二份工作的期間遠大於第一份工作,並不代表我比較喜歡第二份工作,只能說創投工作的視野廣,相較之下比較不容易產時職業倦怠的原因吧!
Q7. 綜觀您的職涯地圖,如果再回到校園,您會強化哪些領域或科目?
在大學電機電子科系就學時,有上過必修的電子學、電路學以及實驗等科目,大致上可以升任主機板研發工程師的工作。至於創投工作,學校裡能學到的多以會計學、投資學等財務課程,這些知識在評估投資標的時只能算是基礎的基本功,公司產品種類繁多,各領域專業知識很難在短短的評估時間裡精通,如何抓重點、學中做,並透過個人的人脈存摺多角度驗證,更是能否在創投領域表現傑出的關鍵。
如果回顧自己的校園修課,我會多花些時間在軟體程式設計以及財務相關的修課。財務報表的解讀與軟體程式設計的觀念,未來在許多公司或職務執行的重要性將會越來越重要。
2樓
[+] 回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