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訓練課程如何設計?  從同理溝通專案來了解非視覺感官旅行的設計思考 | 分享 | 彤鳥社企

彤鳥社會企業
Vigor Phoenix Social Enterprise
公司類型感官溝通課程
統一編號42838579
公司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
創辦人邱雅雲
聯絡電話0931-666-654
官方網站www.reu.com.tw
FB粉專ReU.Social.Enterprise

現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容易因為生活經驗不同、性格差異等因素,導致溝通效率低落,溝通成了只有「說」,沒有「通」。不順暢的溝通往往造成群體間對立、隔閡的產生,在家庭、學校或是企業場域都可能埋下了問題的種子。因此,我們公司秉持著「同理就是最好的溝通」的核心價值,將身心受限者培力成講師,推出一系列同理溝通課程,將受限者不同的感官體驗透過設計思考轉換成同理的元素,幫助企業或學校團體透過換位思考方式,培養溝通能力,甚至走出戶外,推出非視覺旅程,讓參與學員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感知世界。

而這些同理課程究竟在上甚麼呢?課程大綱又是怎麼被規畫出來的?今天就要以「課程活動企劃師」的職務角色出發,帶大家一探究竟課程的設計過程!

開始之前

職務分工魚骨圖
感官體驗課程

職場維基: 受限引導教練|226]] 課程活動企劃師|232]]

非視覺感官體驗

視障老師引導

創新基地夥伴

用聽的風景
小琉球之旅

彤鳥的課程究竟有哪些?

我們公司依據學校、企業的需求不同,推出了以下三種主題為主軸的課程:

  • 有感溝通課程:用設計思考將身心受限者不一樣的感官經驗,轉化成同理的元素,同時培力身心受限者成為工作坊講師,帶領學員體驗不一樣的感官饗宴,練習延遲批判、換位思考,達到同理的溝通。
  • 戶外非視覺旅程:以自然為師,離開水泥叢林,展開一場不期而遇。在蟬聲中,感官知覺被放大,變得更加敏銳清晰。在體驗教育與引導中,發現彼此生命的共通性,進而產生共鳴、內在交流。
  • 學校企業訓練:你真的認識日常生活的周遭環境嗎?去掉視覺,矇起雙眼,讓手裡的長杖給予方向,用嶄新的角度,探索所處的空間。

以下就讓我以過去曾經設計過的一次非視覺旅程為例,來介紹這些課程的設計流程。當時我為一間企業設計員工旅行,並根據該企業需求將員工旅行融入我們公司的非視覺旅程。

同理課程的設計流程:以非視覺旅程為例

階段一:定錨問題,了解需求

許多企業都會面臨到的人員間溝通問題,如:跨部門因專業、術語與目標不同,往往難以合作、主管和部屬對於專案成果的目標認知不同、因溝通不順暢,導致專案難以推動等等。而在學校場域,則會發生學生因為家庭、環境因素,較難產生同理心的狀況,而學校推行的各種同理心講座、環境教育,對學生而言只是一次又一次制式化的演講,無法真心體會。

課程設計的第一階段,就是必須診斷出企業或學校的問題點,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對症下藥。企業或學校團體可以透過我們公司的客服電話諮詢服務,或是在經濟部的社會創新平台網站找到彤鳥的資訊。在與企業諮詢過程中,我會透過漏斗型發問,也就是先運用大方向的提問來了解企業面臨的問題,再根據企業方的回答,提出較詳細的問題,依此方式聚焦問題,定錨企業需求。以我曾經為一間企業舉辦的非視覺員工旅行為例,當時該企業的需求是希望能將員工旅行結合永續教育,讓員工不只是出去玩,而是在旅程當中能有所學習。一方面達到讓員工放鬆休息的目的,一方面要融合非制式化的教育訓練課程,讓整趟旅程既有學習意義又不失趣味性。此外,該企業也希望可以在旅程的最後,讓員工共同創作,並以該創作為主題製作給每一位員工的小禮物,為此次旅行留下紀念品,也提升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凝聚團隊向心力。

階段二:運用學理,設計課程

了解企業的需求後,下一階段便是以心理學角度切入,運用理論基礎來設計課程。若企業面臨員工間溝通問題,則可以從知覺心理學角度出發,以學理依據讓學員先體驗各種感官情境。知覺心理學是一門探討人的感官體驗的科學,透過學習我們周遭的事物是如何被人的感官接收,進而交給大腦解讀,能讓學員了解每個人對於資訊的解讀跟經驗有關,進而練習延遲批判,避免先入為主的評斷。若是學校班級中同學總是難以投入課堂,聽講座也是交差了事的心態,則透過沉浸式教育,也就是以更多的互動性取代傳統課堂以聽覺刺激、文字刺激為主的方式,增加肢體互動、手作體驗等,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角,增加參與感,而不再只是單向、被動的聽講座。

以設計非視覺化員工旅行為例,課程規劃師會與視覺受限的講師合作,先行探勘場地,確保場地對於視覺受限夥伴的安全性,並規劃動線。不僅要評估環境場地,也要評估學員狀況,例如年齡層、需求等等,以選擇最適合的教案。此外,教材的選擇也是課程設計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由於非視覺旅程會以聽覺、觸覺等其他感官體驗為主,故教材就會包含戶外環境聲音的音檔,及擬真化、可觸摸的戶外物件。課程規劃師須思考如何呈現教材,例如自然環境音檔的呈現,若是在戶外以喇叭播放,不僅學員主觀聽覺體驗較缺乏沉浸性,也可能會面臨硬體設施不方便攜帶或是電路問題,甚至是因為喇叭擴音而影響自然生態。考量以上因素,決定將音檔上傳至雲端,請學員自備耳機並從手機聽取。

階段三:產出提案,實際進行

完成課程規劃後,身為課程規劃師的我便會向企業進行提案,若是企業方有任何問題,我則須負責解說,會再根據企業需求調整原本的課程規劃。規劃完善後,便從提案階段進行到當天課程實際進行階段。

而以非視覺化員工旅行為例,由於企業需求為希望能夠在旅途中產出有紀念價值的小禮品給參與員工,故課程則包含了視覺受限講師和參與學員們的共創作品,大家一起用戶外找到的樹枝、樹葉、石頭,甚至是人為垃圾,共同創作成一幅獨一無二的作品,有了這份作品圖像後,再交給紀念品廠商客製化作成小禮品給員工。在過程中不僅能讓參與學員彼此合作、培養默契,並透過協助受限講師達到同理,更有了關於這趟旅程最特別的紀念品。

旅程的最後,也會讓參與員工彼此分享此次非視覺旅程的感受,企業方可完成員工旅行結案報告,我也能因此獲得學員反饋,一次次更加完善課程設計。

彤鳥的努力,希望大家能看見!

我們公司推出的課程內容十分多元,包含各式同理心培訓的工作坊、互動式課程等,例如「我相信你」活動,是讓參與學員戴上眼罩,親身體驗視覺受限者的感受,而未戴上眼罩的學員則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利用溝通、信任來互相協助。「話中有話」的活動,則是參與學員口述圖畫的內容,讓夥伴來繪畫,學習換位思考,並讓彼此理解雙方的表達方式、解讀方式之差異,達到培養同理的目標。

除了企業主動聯繫我們公司來諮詢內部需求及問題之外,我們也積極、主動的採取行動來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例如我們曾經推出的偏鄉教育工作坊,即是因為孩童需要長期的互動及刺激,然而偏鄉資源較少、交通不便的情況,讓許多教育團體的好意往往無法持久、有效的為偏鄉孩童帶來幫助。我們公司便結合培力身心障礙者,進入偏鄉帶給孩童同理心工作坊,不僅為身障者創造就業機會,更能長期陪伴偏鄉孩子,達到雙贏的局面。

人的生命過程,不論是在家庭、學校、工作場域,都會面臨到與人互動、相處的課題,也因此「溝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溝通能力也是在許多企業內被強調的軟性技能。我們公司則提出了學習溝通的新模式,讓課程不再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講座,而是結合身心受限者,推出一系列互動性高,甚至走出戶外的課程,透過讓學員練習換位思考、延遲批判,培養同理心並達到訓練溝通的目的。而這些同理溝通課程的背後,是課程規劃師及受限講師彼此合作,以心理學角度出發,為參與學員設計符合其需求的課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