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方  創業投資/公益參與/程式設計師

職涯時間軸
1990-1994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 [+]
大學修課主要集中在系統組的課程,對電路與程式設計下了許多苦功。
1994-1996清華大學電機研究所 [+]
碩士論文與Adaptive Filter有關,對軟體模擬技術有了初步的認識。
1998-2000宏碁電腦主機板研發 [+]
加入宏碁XC部門,投入特殊電腦的研發工作。
2003-2011台灣工銀投資評估 [+]
離開電子領域後,轉換跑道至創投的投資評估工作。
2012-至今社企投資評估&社會公益 [+]
專注於社會企業的投資評估,也投入社會公益。

台灣學生對學涯/職涯規劃所花費的時間太少,導致一路走來顛簸(或無厘頭似地亂走),就像我一樣!

  • 原本想念物理系,後來卻念了電子工程系。
  • 原本想出國留學,後來卻在國內念了研究所。
  • 原本想在新竹科學園區做研發工程師,後來卻進了台北信義區的金融大樓。

展望未來,就像Steve Jobs說的:「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活著,不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嗎?可惜,目前力量還是不夠呀!

職能分享

職業心智圖
投資分析師
投資分析師_職業心智圖
喬太守電腦擇友
問券封面

好友鼎力相助,以蕭言中的畫風,佐以「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的故事,畫出喬太守忙著用電腦幫網友配對的畫面,為這個活動增色不少!

銀髮世代對策分享會
主辦人介紹

邀請德國「走出孤獨協會」創辦人Dagmar Hirche (許得夢) 來台分享德國青銀跨世代的計畫。

電腦擇友專案

大三時與AlanJeff等幾位同學共同主辦當時很流行的「電腦擇友」活動,個人負責題型設計、協辦科系邀約、活動流程控管、財務收支分配。活動參加人數達2千多人,為當時小團隊成功舉辦該類活動的先驅。該次活動在當時導入了許多革命性作法,簡述如下:

  • 手冊型問卷:當時的電腦擇友問卷多為類似考卷的一張紙,我們使用一本小手冊來代替問卷紙,大大提升問卷的質感。
  • 特殊題型:傳統電腦擇友問卷的題目多為身高、體重、興趣、星座等題目,我們引進線上猜拳決定誰先寫信、尋找夢中情人等題型,增加活動互動性。
  • 協辦單位推廣:在推出前,事先與其他學校系學會或社團等聯繫,以折扣且可充當社團活動的方式,讓協辦單位預購擇友手冊,精準控制參加人數與男女比例。

線上翻譯社專案

朋友創辦「線上翻譯社」,由我負責網站架設管理與程式碼設計。當時翻譯社接案通常有固定配合的譯者,透過電話、傳真或email在客戶及譯者間魚雁往返,不但耗費人力浪費時間,也使得業務擴展緩慢。網路興起後,使用網路者越來越多,透過線上翻譯社的配對功能,直接讓客戶與譯者發包議價,可以快速增加譯者與擴展客戶市場。當時的線上翻譯社平台引進了許多創意,簡述如下:

  • 翻譯文件上傳:客戶自行上傳欲翻譯文件。
  • 譯者報價:符合資格的譯者可進行報價。
  • 客戶發包:客戶可自行選擇適當的譯者,進行發包。

翻譯工作透過線上化來達成,可說是當時網路公司蓬勃發展時期的一項創舉。

主機板研發工程師

當年畢業於電子電機相關科系的新鮮人,不外乎三條路線最多人選擇:半導體廠、IC設計公司或是電腦相關板卡廠。一方面基於對電子終端產品的興趣,加上因緣際會成為了主機板的研發工程師。在主機板研發部門工作將近兩年,有一些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 Rework與Debug:板卡產品對電子電機畢業的新鮮人來說,研發成分其實並不高。即使是複雜如電腦主機板,基板上所使用的IC大多會有IC設計公司提供設計使用範例,如Datasheet與ApplicationNote等,倘若使用上仍有問題,IC廠商通常也會指派FAE人員來協助解決。說到後來,主機板RD只有在整合IC與零組件電路時,會比較有成就感。等到Sample Board回來後,就是一連串的Rework與Debug。這也是業界對研發工程師的簡稱RD有另一種說法,所謂RD並不是Research與Development,而是Rework與Debug的工程師。
  • Debug的偵探精神:所謂Debug,就是找出問題所在。有了成功的Debug,才有接下來的Rework。因此,若以技術含量來看,Debug相對較高。如果說Debug必須像偵探一般分析各種現象與線索,釐清問題與責任歸屬。Rework則是透過切刀、吸錫器、銲錫與電烙鐵修正走錯路線的電路板,工作比較像是生產線上的技工。當然,也不能說Rework沒有技術可言,只能說與Debgu算是不同領域的工作,比較乏味罷了!

創投產業分析師

台灣創投業的興起,主要是在電子半導體產業起飛的年代。當年台灣原以加工出口與鋼鐵石化等傳統產業為主,政府引進歐美電子業希望帶動台灣產業升級。對創投業來說,自然就多了許多投資標的。

我從2003年起投入創投行業,擔任創投產業分析工作。從這段時間起台灣創投業,尤其是財務性創投公司卻開始走下坡。道其原因,就我的觀察有下列幾點:

  • 產業型創投公司興起:電子業在台灣萌芽時,新創老闆大多沒有資金,傳產老闆對電子業不熟悉,不敢投入資金。因此,當時創業的許多電子公司老闆,大多必須尋求財務型創投公司,也使得台灣創投業進入了二三十年的黃金時代!然而,台灣電子業起飛,電子公司老闆有錢後,看到許多不錯的案子,他們自己就有資金可以投入。因此,財務性創投的投資機會相對就變少了!
  • 電子業後找不到下一棒:長期來看,台灣的產業從早期的出口加工順利轉型到電子半導體,此後發展逐漸失焦。樂觀看來是多元發展,缺點卻是各方面資源分散無法集中!以創投公司來說,分析人才原本可於電子資訊與半導體產業重點部署,後來就要增加生技、文創乃至於通路人才。每人平均案源降低,成本提升,增加了創投營運的難度。
  • 中國創投市場快速成長:2000年以來,中國市場快速成長,吸引了全球創投公司爭相競逐,台灣創投公司也趨之若鶩。資源與人才西進,對本土創投市場來說可說是雪上加霜!

短期來看,在創投業界的資源活水漸減之餘,台灣創投公司在看案更趨保守,原則上仍以Late-Stage案件成為主流。展望未來,期待AI軟體與社群題材能接棒。這領域年輕人比較懂,可說是下世代翻身的好機會。年輕人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積極尋求創投公司的支持。這種情況與當初的台灣電子業萌芽時期類似,希望能成為台灣產業轉型的下一棒!

公益參與

世代對策分享會 - 活動主辦

與多位好友成立「社會影響力協會」,期待結合各行業專業人士在社會上凝聚老中青各世代影響力,形成世代之間彼此互利共生的機制,消弭代溝與隔閡,進而強化當前社會已經式微的世代互助功能。長期目標如下:

  • 學生世代的適性教育。
  • 上班世代的職涯發展。
  • 退休世代的生活規劃。

2017/7 邀請德國「走出孤獨協會」創辦人Dagmar Hirche (許得夢) 來台分享德國青銀跨世代的計畫經驗。協會理事長Peter與Dagmar Kirche會談後,獲得了許多德國的寶貴經驗。

經營者圓桌小聚 - 活動參與

貼文區